关于那尔那茜事件的最新通报已正式发布,内容显示她的文化课成绩并非传言中的179分,而是高达449分,专业课成绩为87分。同时,所谓的“高考移民”问题也被否认,定向委培项目并非只有两届,而是持续了12届之久。
事件似乎出现了反转?难道大家都误解了她?
在户口、成绩、学费、出国解约等方面,通报给出了合理的解释。她既未占用公共资源,也没有抢占他人的升学机会。唯一实锤的疑点是涉嫌高考报名材料造假,但这一点似乎并未造成多大影响。
然而,事实真的是如此简单吗?舆论真的对她过于苛责了吗?其实并非如此,真相的细节正隐匿在这份通报的字里行间。
首先,值得强调的是,这份通报属于“初步核查情况通报”,意味着这并非最终结论,而是一份阶段性说明,旨在回应公众关切,尽量详细披露信息。
通报中有一个容易引发误会的细节,就是定向委培项目曾在1982年开设过一次,随后在2007年重新启动。许多人误以为那尔那茜2008年才参与委培,而这个项目在2007年就已复活,因此不可能存在定制委培的情况。其实,定向委培项目是在2007年11月才重新启动的。
展开剩余79%对于参加过高考的学生来说都清楚,艺术类考生的专业课考试一般安排在12月左右,而文化课考试则在次年6月。因此,2007年11月设立的委培班实际执行起点是2008年6月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家说2008年才真正重启定向委培项目,事实上这是符合实际的。
从1982年到2008年,整整相隔了26年,即便此后又陆续开办了十届委培班,为什么偏偏选在那尔那茜母女高考那年,这份通报也没有给出详细解释。
再来看看考试成绩问题。文化课449分,专业课87分,坦白说,艺术生文化课考出449分的水平并不算低。央戏、北电、中传等名校,哪个不是随便选?为何她非要通过定向委培进入一个排名相对较低的上海戏剧学院?
同样,通报中提及的那位以179分进入该班的人究竟是谁?内蒙古高考满分为750分,考出179分算得上优异成绩吗?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,通报中并未说明,我们还需等待进一步调查。
关于“高考移民”问题,通报称那尔那茜小姐出生于1989年,1990年上户口,2011年才迁出,说明2008年参加高考时,她依然拥有内蒙古户口,但却是在北京就读。
换句话说,在内蒙古,她有户籍却无学籍,只能以社会考生身份参加高考,无应届生资格;而在北京,她有学籍却无户籍,同样无法通过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。
这成了不少人为她辩解的理由——她确实拿不到北京户口。
然而,通报中透露一个关键细节:2011年她随父迁出户口,意味着户口迁入了父亲名下。考虑到她父母长期在北京生活,户口最终会迁往何处,实属明摆着。
更有意思的是,“随父迁出”这四个字极具深意。一般情况下,随迁政策只适用于未成年子女成年后需独立申请落户。那么她在2011年已经成年,却依然能够通过随迁政策办理户口,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力量?
要知道,官方通报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细致斟酌的,这正是通报的巧妙所在。
即使她无法拿到北京户口,完全可以以社会考生身份参加内蒙古高考,虽然存在挤占内蒙考生机会的嫌疑,但程序上无懈可击。可她却选择了涉嫌伪造高考报名材料的路线,坚决参加定向委培。
他们家的种种选择,处处透露着异样。真相到底如何,真假难辨。
那年,内蒙古高考严格打击高考移民,查出近1.2万名涉嫌违规考生,而突破口正是伪造学籍。但同样涉嫌操作的那尔那茜家族,却安然无恙。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权力?
毕业后,那小姐以“研究同意”为由,免除定向委培协议中的义务。是情有可原还是另有隐情?
围绕这件事,疑云重重。
通报发布后,不明真相的网友们纷纷喊话反转,称她户口在内蒙古,学费自掏腰包。
但不可忽视的是,那小姐确实在极力绕开正常竞争通道,钻制度空子——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想要,应届生身份想要,内蒙古的定向委培名额也想要。总结一句:既要这个,也要那个,样样都要。
至于学费问题,被用来洗白的借口,并非事件的核心。无论钱是谁出的,都掩盖不了他们掠夺了原本面向偏远地区学生的公共资源。那些为扶持弱势地区学生设立的政策,竟成了他们攀爬的阶梯。
我们纠结的并非某位女演员的过往错误,而是捍卫“公平”二字。因为这两个字承载了太多普通家庭和学子殷切的希望。
这两个字,简单却沉重。
唯有不断追问,才能让更多像那尔那茜这样心怀特权的人收敛野心,学会在规则边界内行走。让那些为她们铺路的人感受到惩戒的威慑,不敢轻易妄为。
这一次,你看清楚了吗?
发布于:山东省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