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咱广东人对鱼的感情,那真是没得说。早市水产摊前,大爷大妈盯着水箱里的鱼能挑半小时,清蒸、香煎、滚汤,换着花样来。就说我家吧,我妈每周至少做三次鱼,她说"无鱼不成宴",少了鱼这顿饭就像缺了点啥。 可有意思的是,池塘里、河涌边到处游的罗非鱼,在咱这儿却不太受待见。你去菜市场看,活蹦乱跳的罗非鱼堆在角落,价格比鲈鱼、鳜鱼便宜一半,买的人还是不多。上次我跟楼下张伯聊天,他挥着手里的网兜说:"钓罗非鱼最容易,一甩竿就上钩,可钓上来也只能扔回去,家里没人爱吃。" 为啥会这样呢?我琢磨着,首先是口味上的讲究。咱广东人吃鱼就认一个"鲜"字,清蒸鱼讲究原滋原味,鱼肉要滑嫩带点清甜。你看那清蒸石斑,筷子轻轻一夹就分开,放嘴里抿一下,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。可罗非鱼呢,肉质是紧实,但总带着点土腥味,尤其小个的"指甲非",腥味更重。有次我试着按清蒸鲈鱼的法子做罗非鱼,放了姜丝葱丝,还是盖不住那股味儿,我家孩子吃了一口就皱着眉头推开了。 再就是这鱼的"出身"给人的印象太深。以前啊,村里的水沟、臭水塘里总能看到罗非鱼游来游去,甚至有回下大雨,路边积水坑里都蹦着几条。我小时候跟着爷爷去钓鱼,他总说"这鱼贱,啥水都能活",久而久之,心里就觉得它不太干净。其实现在养殖场的罗非鱼都是清水养的,可老一辈的观念改不过来,我妈就总念叨:"还是海鱼吃着放心。" 还有个实际问题,处理起来太麻烦。罗非鱼小刺多,尤其是靠近鱼鳍的地方,密密麻麻的。咱广东人吃饭讲究从容,要是吃口鱼还得小心翼翼挑刺,多影响心情啊。你看那鲈鱼、鳕鱼,主骨大刺少,老人小孩吃着都省心。上次我朋友做罗非鱼煲,挑刺挑得眼睛都花了,最后叹口气说:"费劲半天,还不如买条黄花鱼来得痛快。" 不过说起来也挺有意思,这在咱这儿不受宠的罗非鱼,到了国外倒是成了香饽饽。听说欧美超市里,冻罗非鱼片卖得可好了,人家觉得刺少肉多,煎着吃特方便。前阵子看新闻,说广东出口的罗非鱼占了全国大半,原来咱这儿养的鱼,好多都游到外国朋友的餐桌上了。 其实仔细想想,也不是广东人真对付不了罗非鱼。前阵子去茂名玩,当地朋友做了道红烧罗非鱼,用豆瓣酱、紫苏叶焖得烂熟,土腥味没了,鱼肉吸足了汤汁,配着米饭我能吃两大碗。他说现在有人专门养大规格的罗非鱼,肉质更细嫩,处理好了一样好吃。 可能啊,是咱广东人吃鱼的选择太多了。海鲜市场里,早上刚到的马鲛鱼、黄立鱼,活蹦乱跳的虾虎鱼、笋壳鱼,光是叫得出名字的就有几十种。在这么多鲜美的鱼面前,罗非鱼自然就排不上号了。 说到底,吃东西这事儿,讲究的就是个合心意。就像有人爱喝早茶里的艇仔粥,有人就偏爱及第粥,没有对错,只是习惯罢了。 今天这事儿就聊到这儿啦,你家里常吃哪种鱼?有没有把罗非鱼做出花来的法子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。最后,麻烦各位发财小手点个赞,关注一下,保准大家越来越发财,咱们下次再聊~
展开剩余10%发布于:黑龙江省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